升博体育行业动态 2024银行家金融创新论坛重磅发布《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4-11-29 08:33:11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11月23日,以“金融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银行家金融创新论坛在京举行。会上,《银行家》杂志社主编、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执行站长王力博士代表课题组发布了《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普惠金融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24年9月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已达32.9万亿元,自2019年以来连续五年快速增长之后同比增速仍然高达14.5%,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普惠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普惠金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从实践层面摸清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是否有效满足了市场需求?普惠金融的产品、利率、模式、机制、效益、科技、风控是什么状况?客户有什么期盼?金融机构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未来竞争?这些都需要从微观层面、从最基层、从经营一线出发给予回答。按照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从2023年10月起,《银行家》杂志社联合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组成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课题组,选取全国七个片区12个省、市、自治区,面向20多家商业银行、融资担保公司、金融科技公司,以及部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进行了广泛的线上和线下调研。一年多来,课题组组织座谈会20多场,回收有效问卷22681份,举办“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长春论坛”和“台州地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课题座谈会”2场大型研讨活动,为掌握丰富的一手材料作了充足的准备。

  报告认为,普惠金融已成为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引擎,是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商业银行深刻认识到普惠金融的战略价值,纷纷将其纳入全行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保证了普惠金融业务的持续、稳健发展。为确保普惠金融业务的规范运作和高效发展,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统一的管理体制机制,这一体制机制涵盖了管理体系、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为普惠金融业务的稳健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持续的产品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核心和关键,面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构建标准化与多样化并重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在金融行业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宏观背景下,商业银行纷纷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推广力度,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等方式,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普惠金融群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面对普惠金融风险的复杂多样,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处置等各个环节。监管部门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力度等方式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着力落实监管部门提出的要求,确保了普惠金融业务的合规性、稳健性和增长性。随着普惠金融战略在全行业的深入实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逐渐意识到,人才是推动普惠金融业务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金融机构纷纷加大普惠金融专业团队的培养力度,从人才选拔、培训、激励等多个方面入手,着力打造一支懂普惠、会服务、善创新的专业队伍。

  报告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实现了量质的合理增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或者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包括,我国普惠金融基础设施配套尚不够完善,企业划型标准不一,数据查询存在壁垒;信用环境、征信体系、支付体系、结算体系、法律体系、监管规则等需要逐步健全;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城商行、农村中小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道路尚待探索;在一线普惠金融业务开展中,普惠金融业务增长和考核压力预期存在两难权衡;少数贷款中介存在信贷欺诈现象,信贷资金的流向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小微企业商业可持续性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针对调研发现的不足,报告建议,要优化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逐步打破互联网平台数据生态垄断,规范统一中小微企业划型认定标准,加快完善融资担保等风险共担机制,优化普惠金融监管考核与评价机制,加强需求侧研究引导机构精准发力,推进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等等。

  展望未来,信心满怀。下一步,课题组将进一步拓展调研对象,不断深化调研的内容和选题,让来自一线、来自基层、来自实践的普惠金融调研报告成为常态。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指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将普惠金融纳入整体发展战略中

  目前,普惠金融已成为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引擎。商业银行深刻认识到普惠金融的战略价值,纷纷将其纳入全行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保证了普惠金融业务的持续、稳健发展。

  在战略定位与规划方面,商业银行普遍将普惠金融定位为服务中小微企业、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及特殊群体(如新市民、老年人)等薄弱领域。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商业银行明确将普惠金融作为核心业务之一,制定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确保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

  为了将普惠金融战略落地实施,商业银行普遍在战略规划中详细规定了发展路径、资源配置、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措施。这些规划不仅关注普惠金融业务的规模扩张,更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通过设定具体的量化指标,如普惠贷款余额增长率、服务客户数量、融资成本降低比例等,商业银行能够有效监测普惠金融战略的执行情况,并及时调整优化。例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等都积极践行国有大行责任担当,将普惠金融贯穿全行战略规划始终,持续探索创新普惠金融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为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组织架构与政策支持方面,商业银行普遍在组织架构上进行调整和优化。许多银行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负责普惠金融业务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日常管理。这些部门具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一些银行的普惠金融事业部还独立进行风险核算,被赋予了更大的创新自主权,能够更高效地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同时,各分支机构也相应设立普惠金融部门或岗位,确保普惠金融政策在基层得到有效执行。在政策支持上,商业银行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普惠金融工作。例如,各行都设立了普惠金融专项考核指标,将普惠金融业务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提供专项信贷额度和资金成本优惠,降低普惠金融业务成本;建立尽职免责机制,保护员工在普惠金融业务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

  在跨部门协同与资源整合方面,普惠金融战略的实施需要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和资源整合。为打破部门壁垒、提高服务效率,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跨部门协同机制,确保普惠金融政策在各业务线条中得到有效贯彻。例如,客户部门、信贷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科技部门等共同参与到普惠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中,形成合力推动业务发展。在资源整合上,商业银行注重发挥自身优势资源的作用,同时积极引入外部合作资源。通过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担保机构等的合作,商业银行能够拓展服务范围、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例如,农业银行与各级政府部门和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合作对接,丰富企业数据维度,及时发现企业需求,将金融服务送上门、送到家。民生银行通过与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对接,持续引入税务、海关、工商、发票、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外部数据源,打造了“主动授信+有温度服务”的“民生惠信用贷”,全面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此外,商业银行还十分重视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以提升普惠金融业务的智能化水平和客户体验。例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客户画像和风险评估,实现精准营销和智能风控;开发移动金融应用程序,方便客户随时随地获取金融服务。

  此外,商业银行还特别重视普惠金融体现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着力通过普惠业务履行银行社会责任,构筑自身品牌形象,提升长期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通过服务小微企业和,不断增强与经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提升公众认可度和信任度。同时,普惠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利润增长点。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指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实行普惠金融统一管理体制机制

  为确保普惠金融业务的规范运作和高效发展,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统一的管理体制机制。这一体制机制涵盖了管理体系、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为普惠金融业务的稳健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商业银行普遍设立了专门的普惠金融管理部门或事业部负责全行普惠金融业务的统筹规划和日常管理。同时,各分支机构也相应设立普惠金融管理部门或岗位,确保普惠金融政策在基层得到有效执行。为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商业银行制定了详细的普惠金融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这些规章制度明确了各岗位职责、业务标准和操作流程,确保普惠金融业务在各个环节上都能得到规范运作。比如中信银行在产品设计上,就通过标准化流程的应用,有效降低了操作成本,提高了审批效率。

  在政策制定方面,商业银行根据普惠金融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这些政策文件涵盖了客户准入、信贷审批、利率定价、风险防控等多个方面,为普惠金融业务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引和决策依据。同时,商业银行还注重政策的动态调整和优化完善,以适应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在资源配置上,商业银行将普惠金融作为重要业务领域之一,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通过单列普惠金融信贷计划、设立专项激励基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商业银行确保了普惠金融业务资源的充足投入和有效利用。例如,农业银行持续优化完善普惠金融发展“五专机制”,从信贷政策、资本管理、资源配置、激励约束、尽职免责等方面倾斜资源。路桥农商银行积极推动资源资本化,利用“红色数智金融助富大脑”,对农户家庭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收入情况将家庭划分为不同等级进行管理,提高了授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尽职免责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确立了尽职免责的具体标准和流程。这些制度通常包括对普惠金融业务的审查、审批、放款及贷后的全流程管理,明确了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职责和权力。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商业银行实施了容错式管理,鼓励创新并适度容错。这意味着在普惠金融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员工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即使出现失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免责。比如中信银行建立了风险内嵌机制,设立专门的风险总监,将普惠金融风险管理独立出来,提升了普惠金融事业部风险管理的灵活性。同时通过实行差异化的风险容忍度和尽职免责政策,解决了业务人员后顾之忧。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指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推出标准化多样化产品

  在普惠金融领域,持续的产品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核心和关键。面对小微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等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构建标准化与多样化并重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以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标准化产品体系旨在通过统一的业务流程、风控模型和服务标准,实现普惠金融产品的快速复制和推广,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商业银行在产品设计时,注重客户需求的共性与差异,通过模块化、标准化的方式,开发出适应广泛客户群体的普惠金融产品。例如,中国光大银行推出标准化的信用贷款产品,通过引入大数据风控模型,实现线上自动审批,有效缩短客户等待时间,提高贷款审批效率。通过持续优化产品功能,提升客户体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标准化产品体系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也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普惠金融群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渠道。

  在标准化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积极拓展多样化产品体系,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多样化产品体系强调产品的差异化和特色化,通过细分市场、精准定位,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普惠金融产品。例如,针对科技型企业推出知识产权产品,支持企业将无形资产转化为融资资源;针对农户推出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依托农业核心企业,为上下游农户提供融资支持;针对个体工商户推出线上收单贷款产品,依托商户收单数据,实现快速授信和放款。多样化产品体系的拓展,不仅丰富了商业银行的产品线,也为普惠金融主体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融资选择。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体系,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注重因地制宜、精准创新,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色需求,推出了多个特色场景融资产品。例如,在赣南脐橙生产区推出“脐橙贷”、在四川为商户定制“烟火贷”、在安徽围绕药业产业推出“药商e贷”等。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工商银行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也更好地满足了当地小微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如农业银行全力打造“农银e贷”产品体系,不断丰富融资场景、满足小微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建设银行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痛点,创新“科技云贷”“孵化云贷”“云知贷”等专属信贷产品,满足企业创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不同阶段融资需求,邮储银行持续加强对服务乡村振兴重点产业的研究,建立重点产业监测体系,进一步推进粮食、种业、生猪、肉牛、乳业及乡村休闲旅游等乡村振兴重点产业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

  在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中,金融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优化产品设计、提升风控能力、改善客户体验。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的交易行为、信用记录等信息,构建客户画像,为精准营销和智能风控提供数据支持;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自动审批和贷后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数据的透明化和不可篡改性,增强融资过程的安全性和可信度。科技赋能产品创新不仅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也为普惠金融群体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体验。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普惠金融产品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建设银行建立数据、场景、客群三维驱动的产品创新模式,基于不同类别、行业及区域客户群体的差异化融资需求,按需定制多样化信贷产品,不断创新丰富“小微快贷”等新模式普惠金融信贷产品。吉林银行针对不同客户特点创新研发以“吉商数贷”为品牌的线上化小微信贷产品,集成在线精准测额、极速审批放款、智能风控、融智赋能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为用户提供“线上申请、大数据审批、极速放款”数字普惠信贷服务。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指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推广力度

  在金融行业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做好“五篇大文章”的背景下,数字普惠作为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两篇大文章的结合领域,能够依托数字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推广力度,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等的方式,为小微企业、农户等普惠金融群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探索的数字普惠模式,已成为制定普惠金融行业标准的基础蓝本,入选G20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会议经典案例,同时获得《亚洲银行家》2022中国奖项计划——“中国最佳银行普惠金融实践”。其普惠业务模式以“纯线上+传统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从而奠定了建行普惠业务的沉淀两大客群的容器,即产品(小微贷)和平台(惠懂你)。

  商业银行积极搭建线上服务平台,通过官方网站、手机银行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线上服务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办理业务、查询信息,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同时,商业银行还不断优化线上服务流程和功能模块,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粘性。其中,移动支付和互联网贷款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应用场景升博体育,受到了商业银行的广泛关注。商业银行通过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推广移动支付业务,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便捷的收付款服务;同时,借助支付场景推出互联网贷款产品,依托大数据风控模型实现线上自动审批和放款,满足客户的紧急资金需求。移动支付和互联网贷款的推广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也降低了客户的融资成本和时间成本。

  从普惠金融业务全流程来看,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识别和定位目标客户群体,采用精准营销策略,吸引更多客户使用银行服务。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在线广告等网络渠道,银行可以向特定客户群体推广其普惠金融产品,实现批量化获客。通过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进行多维度分析,构建精准的客户画像。这包括客户的消费行为、信用记录、资产状况等信息升博体育,帮助银行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和风险特征。精准化画像使得银行能够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特定需求。

  进一步,商业银行利用先进的算法和模型实现了贷款审批流程的自动化。通过设定审批规则和参数,系统可以自动完成对贷款申请的初步审核,大幅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客户等待时间。自动化审批不仅提升了客户体验,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和人工错误率。商业银行通过智能化风控系统,实现了对贷款风险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运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银行能够对大量交易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潜在的风险信号,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智能化风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保障了银行业务的稳健运行。

  在整个普惠金融服务过程中,银行通过构建综合化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这包括但不限于贷款、理财、支付、保险等多元化金融产品。通过线上渠道,客户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类金融服务,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体验。综合化服务不仅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也增强了客户粘性。例如,微众银行坚定走高水平科技自主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集中资源搭建起国内首个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支撑亿量级客户和高并发交易的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探索出一条风险可承担、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路径。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指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提升体系化风险管控能力

  普惠金融领域风险复杂多样,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调研发现,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处置等各个环节。通过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对普惠金融业务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识别潜在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确保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置。例如中国工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均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风险防控体系,提升了普惠信贷风险管理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为普惠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筑牢了底线。

  其次,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也为风险管控提供了有力支持。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普惠金融业务进行全面监控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风险;同时,通过建立智能风控模型实现自动化审批和贷后管理降低人为操作风险提高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例如例如建设银行建立了“六位一体”的智能风控体系,并将ESG纳入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保障了业务稳定发展。

  第三,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是保障普惠金融业务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普遍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通过加强与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的沟通合作共同推动普惠金融领域的合规建设。例如台州信保基金高度重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工作,通过限制银行在贷款项目中追加第三方担保以及对贷款利率进行上限设定等措施,有效避免了逆向选择的发生。同时,设立了风险预警机制,对出现代偿的银行采取警示、暂停业务等措施,督促其加强对借款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在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显著降低了信保基金面临的道德风险。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指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着力落实监管部门提出的监管要求

  监管部门作为普惠金融领域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力度等方式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普惠金融业务。近年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着力落实监管部门提出的要求,确保普惠金融业务的合规性和稳健性。例如中国邮储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聚焦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利用产业链场景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数据,深度分析小微企业经营情况,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或产业集群客户提供便捷的线上融资。

  商业银行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时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和相关监管要求确保业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积极响应监管部门关于普惠金融领域的政策导向和监管要求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向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长春融资担保集团全面践行融资担保工作的普惠性和服务性。北京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持续贯彻政策性和政府性要求,推动普惠融担和科创融担融合发展,及时推出“科创10条”专项方案,为企业发展助力。同时,作为保障普惠金融客户权益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不断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各行能够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地披露普惠金融业务的相关信息包括产品特点、收费标准、风险提示等方面内容;同时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提高客户对普惠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此外还积极参与行业自律组织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普惠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

  监管部门定期开展对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专项检查和评估工作旨在评估商业银行的合规性和风险防控能力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各行能够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和评估工作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接受监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同时针对监管部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及时进行整改和优化确保普惠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例如兴业银行在2024年“普惠金融推进月”活动中,总行不仅每日通报活动进展,还分组对分行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指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培育普惠金融专业运营团队

  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团队。随着普惠金融战略在全行业的深入实施,商业银行逐渐意识到,人才是推动普惠金融业务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大普惠金融专业团队的培养力度,从人才选拔、培训、激励等多个方面入手,努力打造一支懂普惠、会服务、善创新的专业队伍。

  商业银行在选拔普惠金融专业人才时,注重从多方面考察候选人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重视候选人的金融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确保其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另一方面,也关注候选人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普惠金融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商业银行能够从源头上保证普惠金融专业团队的整体素质。在选拔过程中,商业银行还注重从内部挖掘潜力人才,通过内部竞聘、轮岗交流等方式,选拔出一批熟悉金融业务、了解普惠金融市场、具备较强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普惠金融专业团队中。例如北京农商银行还搭建客户经理定期交流机制,按季度组织片区和辖内客户经理开展业务研讨和经验分享活动,不仅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培养了一批“懂小微”的专家型人才。

  为了不断提升普惠金融专业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培训与教育力度。通过定期组织内部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开展业务交流等方式,让团队成员及时掌握最新的普惠金融政策、市场动态和业务知识,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培训内容上,商业银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涵盖普惠金融理论知识、政策法规、风险管理等基础知识,也包括实际操作技能、案例分析、创新工具应用等实用内容。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教育,使团队成员能够熟练掌握普惠金融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此外,商业银行还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组织创新大赛、开展创意征集等活动,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普惠金融的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服务,为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比如泰隆银行鼓励一线客户经理主动走到客户身边,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家庭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等“软信息”,通过持续深耕自己的“责任田”,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了信用风险。

  为了充分调动普惠金融专业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绩效考核体系和职业晋升通道等措施,让团队成员在普惠金融事业中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和认可。在薪酬制度方面,商业银行注重体现普惠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为普惠金融专业团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通过设立专项奖金、绩效奖金等方式,对在普惠金融业务中表现突出的团队成员给予奖励和表彰。在绩效考核体系方面,商业银行建立了以业务指标、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体系,对普惠金融专业团队的工作业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定期考核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团队成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职业晋升通道方面,商业银行普遍为普惠金融专业团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通过设立专项晋升通道、提供培训机会和岗位轮换等方式,让团队成员在普惠金融事业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发现——我国银行业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面临瓶颈

  当前,银行业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面临瓶颈,亟需研究形成新的高质量发展框架。一是当前普惠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亟需从量的增长转向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在2019年以来连续五年快速增长之后,同比增速仍然高达14.5%。下一步应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加注重提升普惠金融供给质量,在普惠金融细分领域,不宜增量又增速。二是普惠金融业务量价竞争愈演愈烈,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同时,过度竞争造成普惠金融资源供给过剩,也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风控压力增大,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宏观经济基本面变化导致普惠金融重点目标群体受到较大影响。新冠疫情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市场主体冲击明显,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国内需求不足、预期转弱等因素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四是普惠金融面临“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趋势,当前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结合较为紧密,但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养老金融、绿色金融等融合发展尚待探索。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发现——我国银行业普惠金融数据联通差成本较高

  普惠金融数据联通差、成本较高,是当前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当前数字化、互联网化趋势下,银行需要开拓支付清算、账务服务、C端服务,但大量交易数据被一些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掌握,数据连通性差、形成壁垒,高收费也对银行构成成本压力。二是商业银行在连接和使用社保、税务、水电等数据时,除需要克服联通性问题外,还要支付不菲的数据使用费用。因为成本较高,导致银行查询企业数据频率不高,对长期资产质量掌握不够。三是银行难以获取可靠的企业财务与人数数据,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克服。许多企业尤其是非上市企业往往出于商业保密需要,选择不公开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与从业人数等信息,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非授信企业客户划型时,难以获取可靠的财务与人数数据、难以全面掌握借款人真实经营状况。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发现——我国银行业普惠金融客户企业划型认定标准口径不统一

  企业划型认定标准不够统一,造成商业银行业绩压力和合规压力。工信部2011年出台《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根据人数、行业、收入、规模四要素进行划定,后于2020-2021年修订变为并列关系,征求意见后一直未出台新规。商业银行在执行过程中以企业自行申报为主,由于监管认定划型口径不同,经常面临监管处罚和整改要求。目前,商业银行在企业规模划型管理方面,主要面临划型信息获取难、口径界定不清晰、划型结果动态更新难、权威性共享数据资源缺乏等共性难题。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发现——我国银行业普惠金融风险共担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

  升博体育

  融资担保等风险共担机制是各级政府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举措。目前地方融资担保的标准化要求难以达到,政府性担保机构、银行、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保险等风险共担机制费用设计有待澄清。合作模式尚未定型,合作对等条款有待设计,协调机制有待健全,不同类型、规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差异化需求需要细分。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发现——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用途调查和监管手段有限

  “三法一指引”规定,借贷双方应约定明确、合法的贷款用途。银行信贷资金是社会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之一,少数企业从银行借款后,改变了贷款资金的约定用途,将贷款用于不符合监管规定的用途或挪作他用。监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贷款用途必须进行严格调查和监管,贷款资金需要专款专用,并且不能用于投资、炒股、炒房等领域。但在实践中升博体育,银行缺乏有效手段监控贷款资金出行后的用途欺诈,只能尽量通过账户管理、异常交易监控、客户合规教育等途径进行管理,效果有限。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发现——我国银行业普惠金融存在违约“立案难、诉讼难、处置难”现象

  违约客户的信用约束机制不够健全,普惠金融诉讼必须到法院立案,对违约客户警示不足。同时,当前企业多受经济波动及行业风险影响,部分行业(如农业、制造业、贸易行业、科技企业)易发生不良贷款,增加了银行的资产管理负担,也难以对其进行诉讼。另外,在银行形成不良资产后,由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涉农贷款涉及的资产体量较小,缺乏抵押物,在处置不良资产时难度较大,回收率较低,给普惠金融业务可持续性带来障碍。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发现——我国银行业普惠金融业务中少数贷款中介存在信贷欺诈

  少数不法贷款中介和助贷机构,瞄准对贷款业务流程不熟悉或征信有问题的群体,利用借款人着急用钱的心理,以“内部有人、特殊渠道、低息贷款”“无抵押、无担保,可当天放款”等诱人话术,设置各类贷款骗局,诱导消费者办理“AB贷”。这些贷款中介既放大了银行普惠金融贷款的风险,又增加了普惠金融客户的融资成本。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发现——我国中小银行普惠金融差异化发展道路待探索

  一是普惠金融竞争比较激烈,中小银行面临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强力竞争,存在较大市场压力。二是中小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压力和地方政府考核压力,自负盈亏、两头挤压。三是资金成本较高、业务不良率也较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存贷利差下降明显。四是获客方式面临障碍,第三方中介电话、网络宣传导致客户产生抵触,对银行营销产生影响。五是中小银行普惠金融线上建设能力相对滞后,业务人工成本较高 。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发现——我国银行业普惠金融监管考核包容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由于面临增长率考核压力,大行率先降低利率,股份制银行跟进下调,小银行生存空间进一步收窄,监管考核需要进一步考量经济、机构和区域特征。二是信贷监管规则仍是传统贷前、贷中、贷后规则,需要对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后的小微企业表外业务作出差异化安排。三是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问题需要解决,“伙伴银行”要解决综合服务收费问题等。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建议——构建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框架

  在建设金融强国的大背景下,银行业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提升金融包容性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银行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建议构建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框架,指导商业银行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继续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推动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融合发展。二是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部署,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坚守定位、良性竞争,推动银行业与高质量普惠保险体系等协同发展,发挥直接融资等多元化渠道作用,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效能。三是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政策和评价体系,激励商业银行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禀赋和区域经济特色,开发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信贷+”综合服务体系。四是由监管指导调整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价格,在“保本微利”原则下覆盖风险,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建议——打破平台垄断降低数据要素使用成本

  数据要素使用将成为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一是打破互联网平台数据生态垄断,推进国家层面数据直连共享。可在国家大数据局牵头下,出台各部委数据直连和使用合法性的政策,加大税务、国资、工商、民政、社保等大数据对接,降低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普惠金融业务的精准投放,降低普惠金融风险。二是统筹推动各级政府和数据平台的数据对接,目前全国已有34家数据交易所,还有许多地方正在积极筹划自己的数据交易所,应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共享平台。三是解决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替代性数据非标准化问题,降低数据获取成本,促进金融机构推出更多的线上金融产品。四是注意信息边界问题,增强公民隐私保护,实现经营者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对立统一。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建议——统一对小微企业划型认定方式和标准

  加强源头治理,出台细则规范企业划型认定标准,在工商登记注册、年检环节统一划型,商业银行明确应用管理。一是推动企业规模信息统一共享源的搭建,有关部门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小微企业库为蓝本,进一步完善企业规模数据库系统,并通过共享专线或查询接口,向商业银行输出企业规模认定结果。二是出台行业间企业规模信息使用规范,由相关部门牵头征求政策制定部门与审计检查部门意见,并出台划型使用行业标准,确保商业银行划型认定操作与结果满足政策落实、监管统计要求。三是简化日常划型报备审批流程。四是推动国家层面企业规模划型制度的完善工作。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建议——优化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

  建议多措并举,持续优化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一是加快完善融资担保等风险共担机制。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相关担保机构要从制度上和机制上打通,增加协商合作,切实发挥风险分担的作用。二是逐步解决“立案难、诉讼难、处置难”,推广部分法院“预查废”证明、线上仲裁、公证、智慧法院等措施,提升违约成本,降低违约风险和处置难度。三是加强信贷服务中介欺诈风险的监管,由国家明确出台助贷机构和贷款中介等欺诈的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探索实施准入审批机制和执照经营,加强对信贷服务中介的监督管理,从制度层面规范第三方助贷机构发展,降低普惠金融客户融资成本和银行不良风险。同时,从国家层面建设联合惩戒机制,或组建银行间反欺诈联盟,增加机构和个人的违约成本。四是建议优化普惠金融资金用途审计监管,推动监管数据库合理共享与使用,为各银行提供一套有效监控手段和服务小微企业的适配性工具,提升银行贷款资金追踪能力。同时给予银行一定容忍度,出现用途违规情况时,由监测部门提醒银行要求整改,统筹发展与安全等等。

  升博体育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建议——加强需求研究引导中小银行普惠金融差异化发展

  加强需求侧研究,引导中小银行差异化发展,提高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投放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一是引入国内知名智库,研创和发布普惠金融需求侧调研报告,实时跟踪了解普惠金融需求信息。二是建立普惠金融需求侧数据库,与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合作,建立普惠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链接渠道。三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普惠金融需求侧形成预期,提升政策有效性。四是在政策层面给予中小银行一定程度的低成本资金支持,提升风险容忍度。五是加强数据资源平价共享,提升中小银行数字普惠能力,降低数据资源使用成本。

  《银行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建议——提升银行业普惠金融监管考核的包容性

  完善普惠金融业务考核机制,优化容错纠错、尽职免责制度。一是进一步优化、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全过程的容错纠错、尽职免责制度。可在账户开立、贷款用途、贷后管理、资产质量等方面适当优化监管要求,让基层机构和客户经理愿贷、敢贷、能贷、会贷。二是逐步解决普惠金融客户经理面临的激励不相容问题,实现收益与努力相匹配。三是优化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价格,完善普惠金融客户从不动产、动产抵押到权利质押等,以正常成本覆盖小微企业等客户风险,保障服务品质、避免客户挤出效应。四是注意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出现阶段性困难时的管理,引导商业银行、科技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等加强需求侧研究,及时了解客户对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帮助普惠客户克服经营波动性。五是建立费用共担机制,厘清付费综合服务与免费普惠业务的边界,鼓励银行在普惠业务基础上开展正常的需要付费的综合业务,或者划清普惠业务与综合服务的边界。